滑動軸承熱平衡

軸承中會因摩擦而產生熱能。該能量與軸承傳導的熱平衡。軸承會透過軸承外殼表面和軸將熱傳導到周圍環境中。導熱是透過傳導和散熱進行的,且主要是傳導給流動的潤滑油。

軸承會透過潤滑油傳導產生的大部分熱量 (預估超過 75 %)。因此,潤滑油流經軸承時,溫度自然會從入口溫度上升到軸承出口處的溫度。計算軸承熱平衡是為了找到軸承出口處的平均潤滑油溫度,在此溫度下,所選潤滑油可平衡摩擦產生的熱能與軸承傳導的熱。

軸承透過潤滑油傳導的熱量取決於潤滑油的密度和黏度。因為潤滑油密度和黏度都會隨溫度變更而變更,所以,需要使用逐次逼近法來尋找出口潤滑油溫度。使用者擬定的預期出口潤滑油溫度可用作迭代計算程序的基礎。當設計溫度和計算出的溫度的差值小於 2 deg. C 時,迭代計算即會結束。如果差值超過 2 deg. C 則不會結束,因為這會導致油的黏度和油層的負載能力發生非常大的變更。

以下內容介紹軸承熱平衡使用的所有計算方程式:

因液體動力壓力產生的側面機油外流

如果軸承邊未緊固好,油就會因流體動力壓力從邊潤滑間隙中漏出來。漏油量為:

V z = 0.125 R * 1 ε d 3 φω 10 -3 [cm 3 s -1 ]

其中,R * 1 外流特性數值是根據軸承相對寬度、相對軸頸離心率和潤滑油入口角度各個圖確定的。

因入口壓力產生的機油外流

如果油是藉由入口壓力供應給軸承的,油溢出會隨入口壓力的增加而增加。在透過徑向 (即圓周) 槽潤滑的軸承上,可使用以下方程式決定因入口壓力而漏出的油量:

在透過潤滑孔或軸向潤滑槽潤滑的軸承上:

循環油量

真空層中的部分油可返回壓力層並繼續循環。其量為

V z = 0.125 R * 2 ε d 3 φω 10 -3 [cm 3 s -1 ]

取決於 R * 2 特性再循環數值,可根據軸承相對寬度和相對軸頸離心率在圖中找到該數值:

供應給軸承的潤滑油總量

潤滑油總量是根據以下條件決定的:

填滿插槽的真空部分

薄油層 (在潤滑層的壓力部分中是連續的) 開始分解,同時軸承槽開始填滿油釋放的氣體和從軸承邊吸入的氣體,以及油蒸汽。薄油層在真空部份中蒸發得越多,摩擦損失下降得越多。鬆開或拆下不承受負載的套筒部份有利於薄油層的分解。相反,當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,會完全填滿潤滑槽:

p o > 0.4 [MPa]

在這些條件下摩擦損失最高。

摩擦係數

對於潤滑槽局部填滿:

μ = φΜ * 1 [-]

對於潤滑槽完全填滿:

μ = φΜ * 2 [-]

其中,M * 1 、M * 2 特性摩擦數值是根據相對軸承寬度和相對軸頸離心率圖確定的:

軸承中因摩擦損失的能量

傳導至周圍環境中的摩擦能量為

P U = 3.5 π d L α W (T V - T U ) 10 -6 [W]

其中散熱係數為

ν V 1.2 m s -1 時,α W = 12 + 8 ν V / 1.2 [W m -2 K -1 ]

ν V 1.2 m s -1

軸承出口處平均潤滑油溫度下的潤滑油特定熱容量為

c T = 4.588 T V - 5.024.10 -3 ρ 2 20 + 7.1156 ρ 20 - 619.646 [J kg -1 K -1 ]

軸承出口處平均潤滑油溫度下的潤滑油密度為

ρ T = ρ 20 - 0.65 (T - 20) [kg m -3 ]

入口和出口之間潤滑油升高的溫度為

其中內部冷卻係數表示軸承傳導的相對熱量為:

表示軸承出口處計算出的潤滑油溫度為

T v = T o + ΔT [°C]

所用變數的意義:

b k

潤滑孔直徑或軸向潤滑槽長度 [mm]。

d

軸徑直徑 [mm]。

Δd

徑向間隙 [mm]。

F

負載力 [N]。

L

軸承寬度 [mm]。

L f

有效軸承寬度 [mm]。

p 0

潤滑油注入壓力 [MPa]。

T U

軸承附近周圍環境溫度 [°C]。

T V

軸承出口處的潤滑油平均溫度 [°C]。

T 0

潤滑油注入溫度 [°C]。

v H

軸承軸頸的週速 [m s -1 ]。

v V

氣流速度 [m s -1 ]。

α W

散熱係數 [W m -2 K -1 ]。

ε

相對軸頸離心率 [-]。

η

軸承出口處平均溫度時的潤滑油動黏度 [Pa s]。

ρ 20

溫度為 20 °C 時的潤滑油密度 [Kg m -3 ]。

χ

內部冷卻係數 [-]。

φ

相對徑向間隙 [mm]。

ω

軸承軸頸液體動力有效角速度 [s -1 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