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复合单元是在三维空间中构建的三节点或四节点等参的薄板单元。这些单元以 Kirchhoff 理论为基础,并支持 Tsai-Wu、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破坏准则。您可获得核心层破碎应力。薄复合单元用于对自行车车架和体育用具等结构进行建模。
直线中定义单元的最大表面编号将确定该单元的表面编号。表面编号控制压力等单元载荷。
对于薄复合单元,不考虑平面外转动自由度。您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其他转动自由度和所有平动自由度。
为了进一步澄清此术语,层压是指一系列粘合的层(多层)。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层压。厚度方向的多层相对于层压方向的不同方向予以定位。对于大多数单元类型,两组轴足以定义单元的位置和方向。对于复合单元,需使用四组轴。
整体轴 X 、Y 和 Z 是定义有限元模型的节点坐标的参考轴。
每个薄复合单元均有一组自己的局部坐标轴。另请参见下面的“控制薄复合单元的方向”。
“四边形单元”:单元轴 a、b 和 c 的原点定义在单元 N1-N2-N3-N4 的形心处。局部坐标 a 轴定义为从 N1-N4 边的中点延伸到 N2-N3 边的中点。局部坐标 c 轴定义为垂直于板单元(使用相对于节点编号的右手法则,即 N1 -> N2 -> N3 -> N4)的矢量。请参考图 1。
“三角形单元”:单元轴 a、b 和 c 的原点定义在单元 N1-N2-N3 的第一个节点 N1 处。局部坐标 a 轴定义为从节点 N1 延伸到节点 N2。局部坐标 c 轴定义为垂直于板单元(使用相对于节点编号的右手法则,即 N1 -> N2 -> N3)的矢量。局部坐标 b 轴定义为垂直于 a 轴和 c 轴(遵循右手法则)的矢量。请参考图 3。
层压轴 X、Y 和 Z 是用于定义每层相对于层压之交角的任意参考轴。请参考图 1。
角度 α 由单元的局部正 a 轴到层压 x 轴逆时针旋转测量得出(围绕单元的局部 c 轴遵循右手法则)。请参考图 1。通过使用“材料轴方向”部分,可以在“单元定义”对话框的“常规”选项卡中定义此角度。如果选择“使用指定角度”选项,则层压轴 x 处于单元平面,并与单元轴 a 呈指定的角度。单元法线充当层压轴 z,层压轴 y 由右手法则确定 (z X x = y)。如果选择“使用指定的矢量”选项,则用户定义的矢量由原点和输入点指定。此矢量投影到单元,且投影作为层压轴 x。单元法线作为层压轴 z,而层压轴 y 由右手法则确定 (z X x = y)。在这种情况下,角度 α 取决于处理器。
层 1 轴是沿各层纤维的轴。层 2 轴是与各层纤维垂直的轴,且位于单元的平面中。层 3 轴垂直于单元,因此平行于单元的局部轴 c。
层在单元的局部正 c 轴中编号。请参见图 2 和 3。
ϑ 角由层压的正 x 轴到层 1 轴逆时针旋转测量得出(围绕单元的局部 c 轴遵循右手法则)。请参考图 1。这是在“复合层压堆叠顺序”表(位于“单元定义”对话框的“层压”选项卡中)的“方向角”列中指定的。
图 1:复合单元和复合角定义的典型示例
按原样输入 α 角(“使用指定角度”)或由处理器计算(“使用指定矢量”)。输入每层的 ϑ。
图 2:单元局部轴 abc、层轴 123 和层编号示例
轴 1 平行于纤维,轴 2 位于单元平面中且垂直于纤维,轴 3 垂直于单元平面。
图 3:三角形单元的单元局部轴 a-b-c、层轴 1-2-3 和层编号示例
轴 1 平行于纤维,轴 2 位于单元平面中且垂直于纤维,轴 3 垂直于单元平面。
使用薄复合单元时,需遵循三个破坏准则。可以在“单元定义”对话框“常规”选项卡上的“破坏准则”下拉菜单中选择这些破坏准则。如果选择“无”选项,则不执行破坏分析。下文描述了这三个选项。
如果选择此选项,则系统将使用 Tsai-Wu(或二次张量多项式)准则确定部件能否进行结构分析。对于平面应力条件下的正交各向异性层,考虑到两个方向上的应力之间的作用,此准则由以下方程确定:
[1] |
其中
Xt = 拉伸的轴向或纵向强度 (>0)
Xc = 压缩的轴向或纵向强度 (>0)
Yt = 拉伸的横向强度 (>0)
Yc = 压缩的横向强度 (>0)
S = 剪切强度
F12 = 由双轴测试确定的应力作用材料属性。如果 F12 大于 0、且这两个条件均不满足,则 F12 将设置为等于 0:
σ 1 = 主材料 1 方向上的应力
σ 2 = 主材料 2 方向上的应力
τ 12 = 主材料 12 方向上的应力
方程 1 中的值 F 将输出到每层的 filename.s 文件中。
如果选择此选项,则系统将使用最大应力准则确定部件能否执行结构分析。给定的准则如下:
[2] |
σ 1 = 1 方向上计算得出的应力
σ 2 = 2 方向上计算得出的应力
τ 12= 计算得出的剪切应力
Xc = 1 方向上的允许压缩应力 (>0)
Yc = 2 方向上的允许压缩应力 (>0)
Xt = 1 方向上的允许拉伸应力 (>0)
Yt = 2 方向上的允许拉伸应力 (>0)
S = 允许剪切应力 (>0)
如果不满足方程 (2) 的三个条件,则材料在平面内方向失败。对于薄复合单元,不执行平面外计算。
如果选择此选项,则系统将使用最大应变准则确定部件能否执行结构分析。给定的准则如下:
[3] |
ε 1 = 1 方向上计算得出的应变
ε 2 = 2 方向上计算得出的应变
γ 12 = 计算得出的剪切应变
T1c = 1 方向上的允许压缩应变 (>0)
T2c = 2 方向上的允许压缩应变 (>0)
T1t = 1 方向上的允许拉伸应变 (>0)
T2t = 2 方向上的允许拉伸应变 (>0)
S = 允许剪切应变 (>0)
如果不满足方程 (3) 的三个条件,则材料在平面内方向失败。不执行平面外计算。
“固化温差”定义为 T1 - T0。其中,T1 是整体锁定层以形成层压时的温度,T0 是室温。室温是在应用外部载荷(例如,力、压力和温度)之前将模型中的部件装配在一起时的温度。(通常情况下,室温也称为“无应力参考温度”。由于固化将产生残余应力,因此我们在此处避免使用“无应力”一词。)由于这些层位于不同的角度,因此层的不同程度的收缩将导致固化应力。这种固化应力会叠加在外部载荷引起的机械应力上。
若要将热载荷作为外部载荷的一部分加以应用,请在“平均温差”字段中指定室温 T0 与操作温度 T2 之差。输入值 T2 - T0。应用于复合材料节点的温度将被忽略。
“层压”选项卡用于定义复合单元中每个层的厚度、纤维方向(轴 1)的方向角以及材料属性。通过单击“材料”列,可以指定每层的材料属性。请参见上文的“定位薄复合单元中的厚度”。
如果层压轴是使用“使用指定的角度”方法指定的,则指定单元的哪一边是 ij 边(或图 1、2、 3 中的 N1-N 2 边)对于正确定位纤维至关重要。记住:层轴和层压轴与单元轴相关;单元轴又与单元的 ij 边相关。可在“单元定义”对话框的“方向”选项卡中完成此操作。“方法”下拉菜单包含三个选项,可用于指定单元的哪一边是 ij 边。如果选择“默认”选项,则具有最大表面编号的单元边将选择作为 ij 边。如果选择“定位 I 节点”选项,则必须在“X 坐标”、“Y 坐标”和“Z 坐标”字段中定义坐标。单元上最靠近此点的节点指定为 i 节点。j 节点是单元上遵循单元法线轴(+3 轴)的右手法则的下一个节点。如果选择“定位 IJ 边”选项,则必须在“节点阶次”部分的“X 坐标”、“Y 坐标”和“Z 坐标”字段中定义坐标。单元上最靠近此点的边指定为 ij 边。i 和 j 节点均会指定,以便通过遵循单元法线轴(+3 轴)的右手法则,沿单元从 i 节点达到 j 节点。
指定 ij 边(或 N1-N2 边)本身时,并不会控制节点编号 N1-N2-N3-N4 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。这是通过指定正法线方向控制的。(层的顺序 1、2、3、4、n 也取决于单元法线的方向。)为此,请使用“方向”选项卡的“单元法线”部分中的“X 坐标”、“Y 坐标”和“Z 坐标”字段输入点。法线轴(轴 c、z 和 3)垂直于单元,且远离单元法线坐标的方向。请参见图 4。
图 4:确定单元法线
上图显示了复合单元的边视图。
单元法线点还可用于控制应用于复合单元的压力方向。正压力位于法线轴方向;因此,正压力点的方向远离单元法线点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