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以下变量集计算过渡距离。
| {e} | 曲线的平衡铁路超高。此值由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的“平衡铁路超高”公式确定。 |
| {a} | 曲线的应用铁路超高。 |
| {u} | 曲线的欠超高。 |
| {t} | 从过渡段长度表中读取的过渡段长度值(基于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)。 |
| {l} | 缓和曲线的长度(如果过渡中涉及缓和曲线)。这是曲线编组中缓和曲线元素的实际长度。 |
| {s} | 在“路线特性”对话框的“轨道参数”选项卡上定义的轨顶中心距离值。 |
| {g} | 重力加速度。 |
| {r} | 曲线的半径。这是曲线元素的实际半径。 |
| {v} | 路线桩号处的设计速度。 |
| {p} | BC 点之前获得的过渡段长度的小数部分。此值在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为“直圆型超高过渡段上的直线百分比”或“缓圆型超高过渡段上的缓和曲线百分比”。 |
| {d} | 直圆型超高过渡段上应用的最大铁路超高。此值在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。 |
| {m} | 允许的最大欠超高。此值由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的“允许的最大欠超高”公式确定。 |
上一个表格中的变量用于计算以下项:
| XML 代码 | 描述 |
|---|---|
| LR | 水平轨道 |
| FC | 全铁路超高 |
| BC | 曲线起点 |
| EC | 曲线终点 |
下表介绍了公式:
| XML 代码 | 描述 |
|---|---|
| LRtoFC | “水平轨道桩号”到“全铁路超高桩号”的距离为值 {t},该值从选定的过渡段长度表中读取。该公式假定过渡段长度表定义过渡段长度。 |
| LRtoBC | 从“水平轨道桩号”到“曲线起点桩号”的距离为基于变量 {p} 的过渡段长度 {t} 的百分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