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铁路超高变量和公式

使用以下变量集计算过渡距离。

{e} 曲线的平衡铁路超高。此值由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的“平衡铁路超高”公式确定。
{a} 曲线的应用铁路超高。
{u} 曲线的欠超高。
{t} 从过渡段长度表中读取的过渡段长度值(基于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)。
{l} 缓和曲线的长度(如果过渡中涉及缓和曲线)。这是曲线编组中缓和曲线元素的实际长度。
{s} 在“路线特性”对话框的“轨道参数”选项卡上定义的轨顶中心距离值。
{g} 重力加速度。
{r} 曲线的半径。这是曲线元素的实际半径。
{v} 路线桩号处的设计速度。
{p} BC 点之前获得的过渡段长度的小数部分。此值在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为“直圆型超高过渡段上的直线百分比”或“缓圆型超高过渡段上的缓和曲线百分比”。
{d} 直圆型超高过渡段上应用的最大铁路超高。此值在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。
{m} 允许的最大欠超高。此值由“计算铁路超高向导 - 达到方式”页面中指定的“允许的最大欠超高”公式确定。

上一个表格中的变量用于计算以下项:

XML 代码 描述
LR 水平轨道
FC 全铁路超高
BC 曲线起点
EC 曲线终点

下表介绍了公式:

XML 代码 描述
LRtoFC “水平轨道桩号”到“全铁路超高桩号”的距离为值 {t},该值从选定的过渡段长度表中读取。该公式假定过渡段长度表定义过渡段长度。
LRtoBC 从“水平轨道桩号”到“曲线起点桩号”的距离为基于变量 {p} 的过渡段长度 {t} 的百分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