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理到分析自动化

使用物理模型作为上下文,自动执行分析模型的创建、图元连接和更新。

要使用物理到分析自动化,请执行以下操作:

输入数据

选择物理图元

在 Revit 模型中,选择要为其创建或更新分析表示的物理图元。

支持的图元:
  • 结构柱(不支持建筑柱)。
  • 结构框架(包括作为梁系统或桁架一部分的结构框架)。
  • 楼板

在此过程中不会考虑基础。

所有其他图元都会保留在选择中,但不包含在分析模型创建和更新过程中。

将考虑一组受支持的图元。

通过单击“显示图元”,可以查看选定图元的列表。这些图元按其 ID 列出。


使用连接规则调整图元

基于物理模型创建和更新分析模型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:
  1. 创建/更新分析图元位置、几何图形和参数。
  2. 连接分析图元。

若在创建和更新后还要连接分析图元,“2.1使用连接规则调整分析图元”选项需要设置为 (True)。默认值为 True。

连接规则将调整从标记开始的分析图元位置。

此标记可以表示为:
  1. 最近标高 -将“3.1 调整分析图元到最近标高”设置为 (True)。

    使用以下参数定义最近标高的公差:“3.2距最近标高的距离公差”参数。例如,将公差值设置为 0,5。

    提示: 此距离是以项目的长度单位设置的。小数单位可以设置为十进制形式。
  2. 当最近标高选项处于禁用状态时,考虑调整的第一组图元 - 将“4.1 考虑调整的第一组图元”设置为“墙”。

    在考虑调整顺序时,还有另外两个优先事项:
  3. 考虑调整的第二组图元 - 将“4.2考虑调整的第二组图元”设置为“柱”。
  4. 考虑调整的第三组图元 - 将 “4.3 考虑调整的第三组图元”设置为“梁”。
    要考虑需要连接的图元,请设置分析图元的两个端点/角点节点之间的距离公差 -“2.2分析图元之间距离的公差”。例如,将公差值设置为 0,35。
    提示: 此距离是以项目的长度单位设置的。小数单位可以设置为十进制形式。
示例 1:调整图元,而不考虑最近标高
注:
  • 所有分析图元都在物理梁的中心对齐。
  • 分析面板的等高线根据梁-墙周长进行调整。
推理:
  • 调整到最近标高的选项为“OFF”。
  • 结构框架的相应分析构件在其中心线上创建。
  • 梁组在调整时具有第一优先级(标高之后)- 这使梁组保持在原位,同时调整分析面板的等高线。


示例 2:调整图元,同时将最近标高视为主参照
注:
  • 所有分析图元都在标高 2 的底部对齐。
  • 分析面板的等高线根据梁-墙周长进行调整。
推理:
  • 调整到最近标高的选项为“ON”。
  • 到它的距离公差设置为 3 英尺。
  • 梁组在调整时具有第一优先级(标高之后)- 这使梁组保持在原位,同时调整分析面板的等高线。
示例 3:调整图元,同时考虑分析节点之间非常小的公差
注: 分析面板是在楼板等高线上创建的。分析柱、分析梁和分析墙位置将调整到分析面板表面,但这些图元连接在面板的区域上,而不是其节点上。
推理:
  • 楼板是考虑调整的地标(“调整到最近标高”选项在此处并不重要;因为对于楼板,顶面会被视为分析面板创建的参照)。
  • 面板的任意角点与梁/柱/墙节点之间的距离大于 0.6 英尺。


从物理图元继承属性

创建/更新时,可以选择分析图元参数是否应与其物理对应项的参数值相匹配。

该选项默认处于启用状态 -“5.从物理图元继承属性(材质、截面类型、横截面旋转)”设置为 (True)。

仅匹配某些参数:
  • 分析构件:
    • 截面类型和族。
    • 材质。
    • 横截面旋转。
    • 结构角色。
  • 分析面板:
    • 厚度(多层图元的结构层厚度)。
    • 材质(多层图元的结构层材质)。
    • 结构角色。

创建分析洞口

可以选择是否要基于物理洞口创建分析洞口。

该选项默认处于启用状态 -“6.为选定楼板和墙创建分析洞口”设置为 (True)。

与物理对应项关联

可以选择关联用作上下文的物理图元及其分析对应项。

该选项默认处于启用状态 -“7.与物理对应项关联”设置为 (True)。

输出

创建或更新后,所有分析构件都会分组到两个列表中:一个用于构件,另一个用于嵌板和洞口。

该列表可帮助您识别创建和更新过程中的图元和/或更改: